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

反傳聞政治 由網絡開始

梁文道在2005年在明報「筆陣」有一篇文章,叫做當政治只是一種傳聞,分析當是董落曾上的氣氛,形容「傳聞政治」的無奈及禍害:

「董建華執政七年多,飽遭攻擊,有人說是傳媒治港之過。但在我看來,傳媒治港並不可怕,真正可怕的是『傳聞治港』。我不是要責怪傳媒散播各種來自神秘來源, 而市民又無能證實檢驗的消息。」

「內行人看門道,外行人看熱鬧,香港市民在這場辭職風波裏全成了政治外行,能看熱鬧,但沒有任何可以理性追索的門道。政治徹底成為少數內行人的遊戲,而非孫中山所言的眾人之事。」

「『公民能力』(civicliteracy)就是很重要的民主條件,它包含了兩組彼此相關的要素:一是公民參與政治討論和政治活動的意願,二是公民關於政 治制度和政策的知識。愈是活躍參與政治的公民,他們關於政治的知識就愈豐富;反過來愈是渴求政治知識和資訊的,也愈有動力參與投票和政策諮詢等活動。」

「如今港人開始有參與政治和了解政治的興趣,但同時仍對政治保有一種冷漠的犬儒態度。如果要在這個環境底下打好民主的基礎,培養市民的公民能力就是很重要的 事了。可是我們循正式途徑得到的知識,卻完全無助於理解圍繞著特首的陣陣疑雲。......而傳聞又是那麼雜多,我們又依據什麼標準去分析去整理呢?當政治淪為一場傳聞戲劇,剩下的就只有政治冷感和陰謀猜測了。」

七年過去了,看來「傳聞政治」的風氣已經根深柢固。任何政治行動,各種評論都是先研究當事人的動機,結果所有的運動都是被描述成為毫無政治理念,全為一己私利的陰謀。而且現在能上網就能當評論員,就算是極少量的資訊,就可以推演出很爆的結論。拜讀完博客「巴士佬」的鴻文〈一路好走: 學民撤退之「資本家」連細路、長輩都騎劫〉,更證實了我上述的體會。

由於那位「巴兄」的留言設定比較複雜,我選擇在這裡分享對他文章的看法:你老味,仆街啦你。一場那麼多人參與籌劃的運動,留下那麼多的證言,你選擇不相信是你的自由。運動的策略可以討論,撤與不撤或如何徹都可以討論,整個運動有沒有讓群眾充權或如何充權全部可以討論,但學人攻擊「左膠」來吸引眼球又學不到家,真係好撚乞人憎。

我不會說你「沒有出來就沒資格說話」,又或說「咁勁不如你出來領導運動呀笨」,因為我們反國教甚至一切捍衛自由的運動,都包含捍衛像你這樣的撚樣「不參與政治的自由」。但是世界就是這麼冚家剷,就如香港人爭取的普選權,也包含著日日反普選投票投民建聯的人。

現在連陳雲也說「要警惕左,但要提防右」了:「我反覆批評左膠之論,是想香港的社運多一點關注帝國論,不要偏重階級論,也不要在道德上斷然排斥民粹主義(可以導正的,而且香港也不是暴力社會)和族群政治方法,因為目前香港真的情況不妙。左翼同意不同意,沒所謂,我們可以互相批評,但我不會在行動期間攻擊對方,因為只要不互相排斥,就可以各做各事,互不妨礙,有時還可以有一點synergy(合流)。即使是批評,也是止於策略和思想上的交流,偶然對罵、嘲笑一下,但不妨礙對方行動。......
至於近來有人開始對左翼和八十後的惡意中傷,我們要警惕,畢竟在香港從事社運的道路好艱難,我們可以事後批評檢討,但不要忘恩負義,否定人家的功勞。」(9月18日約3時的facebook status)

理性討論之存在,就是不因人廢言。雖然我還想請教老師,批評/指控/人身攻擊之間的語意分別,但老師這番話總之表達存好心做好事的胸懷,必須力推之至。

所以對於你的膠論,更應全力圍剿。我們會捍衛你發膠論的權利,也要教你懂得世上有言責自負這麼一回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