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

書聲出骨氣 國是寄心魂 ──序吳碩駿老師新書《雲淡風清》

書聲出骨氣  國是寄心魂
──序吳碩駿老師新書《雲淡風清》

二零一三一月,寒流斷斷續續覆蓋華南沿岸,天氣報告指「新界地區再低兩三度」。那夜,我和碩駿在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室外,再次親身感受到山上的陣陣寒意。玻璃窗內,國是學會的候選幹事正接受質詢。在學時,我在這個場合認識吳碩駿老師這位畢生摯友。每歲毋問冷暖,他都會重回故地,名曰諮詢考核,實則鼓勵後進,於是我也借此機會與他一聚,暢談家國心事。

那夜,我談到剛看了近期的一輯《鏗鏘集》。節目訪問了任職文學雜誌編輯的少女,了解她投身社會運動的因由。她這樣說:「當你接觸文學或藝術,對世界就會比較敏感,走在街上會感受到世界是否更加混濁。文學有一種力量,令你覺得不可成為一個人云亦云的人,提醒你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批判,面對世界的紛亂要作出怎樣的判斷。」我跟吳老師說,這一番話使我憶起當年他為學會期刊自撰的兩句題詞──書聲出骨氣,國是寄心魂。

那年頭,校園還有論政這一回事,加入國是學會的同學則多屬好辯之人。由於吳老師博聞強記,便被推選為主席,每每在我們縱論時事坦誠得拍桌子之際,他卻溫和地主持大局平息意氣,然後才申述主張,當中沒有慷慨激昂的陳詞,然而條分縷析之間,仍流露出一份「先天下之憂而憂」的情懷。

遙想當初以知識份子為己任的壯志,歲月消磨後我們卻只剩下生活。現在吳老師的生活看似平凡,但其實十分充實。他畢業任職過報章編輯,然後輾轉不停代課,勤工儉學鍛鍊外語,如今安於獅子山下春風化雨,並已成家立室,閒來仍舊與我等好友結伴郊遊。最令我們欣賞的是,他在充實生活之中還可記錄生活。由原始的HTML演化到便利的網誌,他依然秉持對文字的執着,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情感筆耕不斷。

仁者樂山智者樂水,當代的國度在急速的城市化中卻缺乏成仁大智。遊歷嶺南山水,吳老師會不期然懷古追遠。讀到他描述我們遊山玩水期間所遇到的人和事,我懂得了那種以謙卑感知萬象,對人對物也寄情敬仕的慈悲心腸。這也許是他在當今教育界衝擊不斷之時,仍能緊守崗位春風化雨的原因吧?

尤記得有一次,我們相約在風暴過後出遊,路經一日前在新聞片段中還是泥濘枝葉滿佈的路段,已然清理暢通無阻。我們讚嘆市政效率之快,吳老師卻惦記在雨勢未止的天氣下執勤的那些工人,不知受到外判商多少剝削。當時最低工資尚未實施,曾有報載清潔工人時薪最低不過十元。我答道,當無知的大多數多好,視市容整潔為應份,不必因無力改變社會的困厄徒添煩憂。他卻說人生識字憂患始,醒覺從不好過,作為讀書人的我們已回不了頭,而只能為社會繼續把脈、發聲。

醒覺不會帶來自在的感覺,尤其醒覺多源自教訓。教訓本身就是一種記憶,毋怪乎記憶雖常帶來惆悵,甚至痛苦,但也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礎,也就是說,有了記憶,人才有能力去愛。倫理學家耳各利特(AvishaiMargalit)的理論曾言:「關愛(caring)是通過記憶來起作用的。相互關愛是因為在過去有長久的聯繫。我們關愛誰和記得誰是同時發生的。我們不能說,我關愛一個人,但卻不記得或記不起那個人了。」當一個國家,一個民族,如果能夠重視記憶,則證明他們的社會重視人倫,就算聲音紛雜欠缺和諧,整體而言卻總會表現出文明關愛;相反的話,這個社會則會禮樂崩壞,境況堪虞。

吳老師在書中提及,我們曾踱到郊外夜觀繁星靜看螢火。近日我們舊地重遊,沿路人跡罕至,卻豎起了一盞盞通明的街燈,徒然浪費電力,更令星空模糊螢火絕跡。為官者還道是便民善政,但城市化卻實在摧毀人與自然的紐帶,人們既能忘卻對自然的虔敬與依存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可以幸免?當我們無法逆轉科技所衍生的隔膜,無法重塑因發展而被摧毀的社區,記憶就是我們守護人倫的最後陣地。

吳老師在學時主修歷史,讀的是王侯將相,筆下卻多是包括自己在內、佔歷史大多數的所謂小人物。透過不斷書寫,他記錄自身的情感,也記念着對別人的關愛:憶及與母親在街角餐室的晚飯,輕嘆母親的辛酸而感懷親恩;書寫學生探訪綜援戶蝸居劏房的經歷,肯定貧者的堅強,也寄語年輕人他朝懂得扶傾濟弱。回憶之際,未必賞心悅目,甚或重喚舊愁,但通過這樣的書寫,我們才能在功利的現實世界中避免善忘,從而捍衛我們已往一直信守的價值──抱存年少的純真。於是,在赤子的筆觸下,沒甚麼驚心動魄,卻依然蕩氣迴腸;他不求為大人物大時代創作主題曲,卻為屬於我們這世代的小調,譜上餘音裊裊的歌詞。

說起時代曲,去年曾有數以十萬計的市民,在街燈下跟隨一群中學生高唱「年少多好」,存在於歷史瞬間的萬眾一心,注定會成為時代的定格。吳老師和我在年少時書生論政,那時當然無法想像「那些年」後的新一代,竟能踏上前台掀起世代的沸騰。然而,在我眼中,他記敘微觀的人物世態,為眾生存足印,其實同樣是行公義好憐憫的吶喊。於是,我的思緒回到了那個冷寂的晚上,學生會會議室傳來熾熱的討論,吳老師在倦容中仍努力睜開眼睛,和其他國是的知己好友一樣,下了班,拖着疲乏的身軀,徹夜繼續支持候選幹事們,延續薪火相傳的精神。就算有一日,這個校園不再談論家國心事,但他卻使我們許多人永遠記得,甚麼方能稱得上「書聲出骨氣,國是寄心魂」。

(吳老師會將著作收益捐贈碼頭工人罷工基金,詳情可瀏覽以下連結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isbn9789881645692 )

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

香港已進入無政府狀態



貨櫃碼頭工人罷工已有一星期,事情在網絡上引起極大的關注,過去星期一的復活節假期,竟有過千人遊行到葵青貨櫃碼頭,這種民間介入的程度,是香港近年工潮歷史所罕見的。

另一方面,政府所表現出的態度,也是創了「不負責任指數」的新高。勞福局長張建宗,以至勞工處長,連日來全然失蹤,更遑論有其他政府高層出來談論事情,市民根本不知道,整個政府的決策高層,查實知不知道有罷工這回事。

梁振英說甚麼「適度有為」,到現在有機會讓他展示「有為」的一面,結果卻是「積極不干預」。資方口口聲聲說罷工已經影響香港物流業的國際聲譽及長遠發展,這可真是不得了的事情。尤其是梁振英在梁振英在施政報告講過,要「在現有的貨櫃碼頭業務基礎上,發展國際航運服務業」,結果現在我們看到,梁氏政府有多麼重視航運業的發展了。

退一萬步而言,每當有大型工潮發生,就如數年前的紮鐵工人罷工,勞工處派人斡旋工潮,聯絡勞資雙方談判,並向外界發佈有關情況的最新資訊,這是政府基本的責任。但現在政策局、勞工處也彷如加入「罷工」,不但玩忽職守,更會惹來更多的陰謀論:是否李嘉誠說完「愛國愛港」的條件是「講真話,做實事,有貢獻」,暗串梁振英,現在李氏的碼頭出事,梁就借此報復,來個隔岸觀火?

行使政府職能,管理香港,就算沒有基本法列明,那也是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常識。但香港這個政府,卻可以如斯不負責任到極點,官員支公帑而不理事,至少在勞工這個範疇,香港已經進入無政府狀態。如果明天,香港政府的三司十二局,全都這幾天張建宗一般全部失蹤了,基本法有沒有寫明應該怎麼辦?既然基本法也說明,在無政府狀態之下香港可以怎樣,市民去佔領政府總部,行使自治,我相信也絕對符合「以法達義」的原則。這些年來,港人早已有足夠法理基礎實踐佔領行動了,現在才計劃到明年實現,已是略嫌太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