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

浸大早洩

身為一位浸大的舊生,浸大的民調風波對我的影響是,我會多了一個被取笑的話題,因為以後每當在搜尋網頁時輸入「浸大」,許多的搜尋結果都會跟「早洩」有關。爆出一件影響萬千校友榮辱之事,校方這一份調查報告卻對重振校譽沒有任何幫助,反使其更為沉鬱不起。

學術研究事關知識的傳遞,態度必須客觀嚴謹原是不說自明的基本操守,所以當年就算一篇千餘字的小論文,也得在引述時按格式表明出處,就算是無心之失遺漏應有的註腳,也可導致整篇功課成績歸零,我相信,這就是治學的訓練。

然而,調查報告中連嚴謹的學術用語也找不到,左一句「政治敏感度不足」,右一句「對香港社會狀況不了解」,簡單而言,就是「沒有常識」。然後你不解答為何一所學院之首會不按常理行事,卻又容許這樣一個違反了學術研究基本要求的人保留教席,繼續讓他評審他人的學術水平。

若是在我的在學時期,在當年任何一個學生組織的會員大會上提交這樣的一份報告,我敢說一定會被狠狠的打回頭,因為它連交代事實的前因後果也做不到。我所參與的國事學會的內地交流團工作報告,也要比這份由三位學者完成的調查報告多出好幾頁!

只是無恥無極限,浸大校長陳新滋接納了較之於學會文件也尚且不如的調查報告,在面對學生遞上請願信時,竟直斥他是「博上鏡」。就算是前任校長,親中背景極之豐富的吳清輝,我曾衝到他面前問他會否支持學生去示威抗議,他還肯說如果學生被捕了,他是一定會去保釋學生的。如今陳校長不以治學嚴謹為先,不以學生期許為念,敢問你還如何實踐浸大所謂「全人教育」的精神?

面對在獅子山前聳立的我校*將校譽洩於一地,校友間不無諷刺的互相安慰道──好在還有港大!我們樂得見到他人墮落,以醜遮醜;雖為戲言,但當中的荒謬感卻沉重得難以承受:孕育出國父的本土第一所大學,其百周年紀念日竟是為遷就領導探訪而杜撰出來的!如此明目張膽的造假,不說如何向公眾交代,這是置偌大的一個歷史系於何地?

由此足證浸大民調風波並不是個別事件,而是香港的大學管理層為了行政或政治的需要,不斷地蔑視學術,甚至侮辱知識的本身。這究竟是核心價值淪喪,還是香港學界應適應與普世價值大異其趣的中國國情,有待沈旭暉等學界先進翹楚立案專論。

而我等浸大校友,在承受母校提早派送民調結果所帶來的訕笑時,我們唯有感恩的視為浸大給予我們補回一點通識的學分,再教育我們原來任何定義都可以隨時間而改變,既然香港學者可以將毫無原則定義為客觀公正,那麼五分鐘也可定義為永恆。

*浸大校歌的首句為「藍天海角,獅子山前,我校聳立輝煌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